作者:米兰体育app下载安装 时间:2024-12-23 12:22:02
中国绿色时报10月8日报道(作者陈慧娟尕玛多吉)这是一场长年累月的家园保卫战。20世纪80年代以来,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不断推进防沙治沙工作,通过落实“封、固、造、播”等举措,推动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、生态安全屏障防沙治沙工程等项目,打造山南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。
经过40年的治沙接力,目前,山南市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小,主要沙地沙源得到有效控制。在不可能的地方种树雅鲁藏布江是西藏的脉搏,孕育了这里独特的文化。但因为沙,生活在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山南人对它的感情却是复杂的。
奔涌的江水行至中游,地势变缓,裹挟而来的泥沙大量沉积。丰水期过后水位下降,泥沙裸露,加之当地风很大,泥沙被吹到农田里、道路上,形成了很多移动沙丘。在村民的记忆中,“衣服根本没法晾出去”“因为是土路,风沙吹得太大会把路堵了,无法通车”。
山南市的乃东、扎囊、贡嘎、桑日4个县横跨雅鲁藏布江谷地,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,启动建设雅江生态防护林工程。今年已71岁高龄的达瓦坚参老人当年响应政府号召,成为了护林员。
“护林员”3个字对他的家庭来说分量极重。因为需要一年四季地工作,家里自然就少了一个主要劳力,但报酬并不多。在儿子达瓦欧珠的记忆中,母亲为此没少生气。
在人们都不相信这大片沙地上种得出树的年代,他硬是坚持了下来。“要种活一棵树是非常困难的。”达瓦坚参回忆说,他们用的工具是铁锹。
干沙层很厚,挖坑的时候,干沙不断地流进去,每挖一个坑都非常辛苦。河滩裸露时种下的树,到了雨季水位上涨,就有可能被冲走。他与同伴只能冲了种、种了冲,成活率只有10%。1983年春天,在护林员和村民的努力下,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沙滩上长出了第一片80亩固沙林。
“一江两河”成关键词如同这80亩固沙林的来之不易,在山南地区植树造林要和自然“商量”着来。植树的季节有限,这里冬季漫长,干旱低温,不适宜种树。夏季水位上涨,河滩被淹没,只有3月到4月底这段时间是种树的好时候。能种的品种也有限,耐得住高原气候又相对容易成活的,除了杨树就是柳树。
治沙,岸上可以种杨树,河滩上则是柳树。如果说“义务植树”是20世纪80年代的治沙关键词,那么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治沙关键词应该就是“一江两河”。1991年初,西藏自治区“一江两河”开发建设委员会成立。
经国务院批准的雅鲁藏布江、年楚河、拉萨河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开工,这是西藏当时规模最大、投资最多、历时最长且涉及多行业、多学科的浩大工程。有了政府主导项目、林业补贴,修“丁字坝”“大苗深栽”等方法普及开来。
之前成功种植的树林带来了正面效应,更多的人愿意参与进来,让生活环境里再多一点绿。“修筑丁字坝,江水变缓,树就不容易被冲走了,也可以留住好土。
之后就是大苗深栽,把柳树苗插得更深一些。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,对于路两边的沙丘,我们采取草方格固沙,将一束束麦草像方格一样铺在沙上,再用铁锹把麦草轧进沙中,在草方格周边撒种子,种植沙生植物。
”山南市林业局营林科科长洛桑索朗说。生态与民生平衡驱动时间流转,树木生长。如今,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贡嘎至桑日段已经有了长160公里、均宽1800米、面积约45万亩的“绿色长城”,沙尘天气从60余天降至7天左右。
逐步提升的不仅有生态环境,还有人的理念。政府积极招商引资,与经验丰富、技术过硬的企业共同以生态工程带动经济发展,生态、民生平衡驱动已是大势所趋。与当时80亩人工林形成鲜明对比,现在亿利集团防沙治沙项目在规划时就已覆盖了5个县(区),预计总建设规模约27万亩。
参与库布其沙漠治理的迈拉苏是亿利山南公司副经理,他介绍了一项他们多年积累下来的技术——水汽法:“它以地下水为给水水源,以柴油机为动力,通过3寸离心水泵抽水,水泵出水口安装分流装置将出水分成几股,每股水流通过塑料软管与长度为1.5米、直径为2厘米-3厘米的空心钢管连接。造林过程中以空心钢管作为冲击水枪,通过水泵的压力,将水直接射入沙丘中形成栽植孔,每个栽植孔的直径为5厘米左右,树与土壤会更好地结合。
这样种植的树成活率为80%以上。”树林初具规模时,修剪的枝杈可以卖做柴火、树苗,这是参与造林护林的人最初从种树中得到的经济利益。如今,土地租赁收益、在项目上劳务就业已经是精准扶贫的基本模式。
进行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牧民也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经济林草,由企业优先采购。在各企业规划中,建设特色经济林、种植甘草、黑果枸杞、黄芪等中药材,打造具有示范引领、物种资源、苗木供应、科普教育、休闲观光等功能的示范园区等,都是企业与百姓共赢的可行方向。
本文来源:米兰体育app下载安装-www.patinko-hasan.com